從蕃薯到海翁:台灣主權議題的脈絡與實務操作
【時間】
10月14日、10月28日、11月11日、11月25日、12月09日、12月23日
每週六早上09:00-12:00 / 下午13:30-16:30(共十二堂課)
【地點】台北市中正區臨沂街25巷15號(台灣教授協會)
【主辦】台灣教授協會、民主維新協會
【對象】對於台灣認同、國家正常化擁有熱情的青年
【名額】30人
【活動費用】12堂課1,800元
【報名表單】https://goo.gl/cQqBce
【注意事項】主辦單位保留異動活動內容之權利
【為顧及課程訓練完整性,請全程參與講座以及實作】
【課程簡介】
講座分別從歷史、國際政治、法律、和經濟的觀點切入,講述台灣主權的脈絡、實務的操作及未來突破的契機。
實作則是由講師們帶領夥伴分析文件、寫作、論述。包含入聯實作、廣大興案、國際組織實務(漁業實體 & WTO個別關稅領域)等等。以及教授學者組成的 Panel review,於最後一堂課驗收成果,請老師們提供意見。
講師陣容:陳儀深老師、吳叡人老師、宋承恩老師、吳啓禎老師、賴怡忠老師、高仁山老師、薛化元老師、徐偉群老師、吳介民老師、林敏聰老師。
【系列課程的初衷】– 主權地位的第二軌外交(track II diplomacy)
世大運成功落幕,台灣人切身體驗了國際參與的好滋味,但也更直接地感受到在國際場合上,國家地位和主權立場的模糊;仔細想想,在台灣、中華台北和中華民國的混淆當中,除了「台灣不是中國的一部分」這個主張之外,我們對國家的主權和國際地位有多少了解?又該如何向世界說明台灣的處境和未來的願景。
外交上,當有權利義務和契約關係的政府代表無能為力時,作為民主國家發展的重要角色的公民社會,應有彈性的透過非官方的形式,以開放樂觀、利他的態度,進行第二軌外交(過去中國國民黨也曾鼓吹第二軌外交,但並不符合由公民社會出發的必要條件,組織與政府間仍有契約和權利義務的關係。)
台灣在國際上的困境,顯示出第二軌外交的重要性。僅管國內非政府組織和國際志工的國際參與十分熱絡,但甚少在國家地位和主權的議題上著墨;台灣教授協會與民主維新協會,希望搭起國際參與和主權議題的橋樑,透過講座與實作的學習,降低知識門檻並建立完整的論述基礎,以此加強公民外交的戰鬥力。
青年組織工作坊--我要跟社團一起活下去!
時間:9 月 23 日 (六)~9 月 24 日 (日)兩天一夜
地點:中興大學應用科技大樓二樓242教室
主辦:獨立青年陣線 (IYF)、台灣教授協會
協辦:台灣中社
課程安排:http://imgur.com/a/Wk6MF
報名費用:1000元(含課程、餐費、住宿,錄取後會用email通知匯款,請密切注意!)
報名表單:https://goo.gl/qxmZrs
「為什麼,他的社團都不會倒?」
每次大型社運浪潮過後,校園中總是冒出不少新的學運社團。從野草莓學運、反媒體壟斷到太陽花學運--有些社團倒了,有些活了下來。有人乾脆放棄社團,選擇熱血衝場。有人努力支撐,今年又要延畢。可能因為你要打工,可能因為他要期末,選擇沒有對錯,但最後都成為社團的傷痛。
「有些問題,應該是有辦法解決的!」
獨青認為,這些問題,不是只有你遇到。他們是集體的困境,不能單純透過個人的努力來解決。既然問題其實是在集體的情境下產生的,也需要集體地解決。所以我們設計了這次的工作坊,集結許多行動者的組織經驗,提供工具,思考,以及回答任何你想知道的組織問題,希望為社團打拼的你可以一起參與。讓我們跟社團一起活下去。
議程:https://goo.gl/8h5WGG
影音線上看
致詞:副會長林佳和、召集人石豐宇
國土規劃篇➾
引言:張勝雄
與談:魏健宏、林祥生
討論及分享
產業科技篇➾
致詞:會長林秀幸、引言:陳彥升
與談:李宇欣、濮大威
討論及分享
城鄉發展篇➾
引言:高仁山
與談:陶治中、黃荻昌
討論及分享
社會經濟篇➾
引言:石豐宇
與談:廖俊雄、褚志鵬、李俊賢
討論及分享
主辦:台灣教授協會
時間:2017年8月19日(六)9:50 – 16:00(9:00報到)
地 點:文化大學大新館圓形演講廳(二)(台北市延平南路127號B1)
頃聞執政黨刻已通過前瞻計畫4年4200億預算,其中關於軌道部分社會反應意見分歧。
為落實後續計畫執行面之監督,期許計畫效益能提升與促進台灣國家之健全發展
台灣教授協會本於知識份子監督施政之職責,擬廣邀國內軌道運輸專家,共同參與座談會,以提供政府施政建言。
【講座系列】「旅日」作為政治空間:在日台獨運動史及台日共同新想像
時間:2017 年 09 月 01 日 (五)晚上七點
地點:台灣教授協會(台北市臨沂街 25 巷 15 號)忠孝新生捷運站 2 號出口後直行,臨沂街 25 巷右轉
主辦:台灣教授協會、民主維新
台灣作為一個共同體,似乎總有一部分的自主性是被分散出界限的。冷戰體制也好、上海公報體制也好、美國西太平洋安保體制也好,這些外掛於台灣的架構,似乎都是在規訓我們的政治空間。
從林獻堂到史明,從王育德到許世楷,數個世代的旅日台灣人的政治行動,以及他們對家國的想像,在日本這塊土地上,延續並同時拓展了台灣的政治選項。
日本作為前殖民政權、作為東亞經濟發展的標準模式、作為戰後東亞較有政治自由的土地,旅日台灣人是如何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下,為台灣的異議人士提供協助,而在民主化之後,這些組織又是如何被政權接納?
線上報名- https://goo.gl/lsSIQ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