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2016活動訊息
「更新主權的想像/實踐當代的主ㄉㄨˊ體ㄌㄧˋ」學術研討會
為什麼用「恐懼」來修辭國家?一個滿足各方變數的方程式,卻違背了正義。
這件事情發生在某一年我的大一課堂,班上有一位中國來的交換生。我談到台灣的國格,大部分台灣的同學都說沒有問題,因為我們有護照,可以申請大部分國家的簽證。那位中國同學被我邀請發言,他說,台灣沒有國格,那本護照只是國際間心照不宣的特例,隨時可以被改變。在這個大部分是台灣同學的班上,只有中國同學是對的。
圍繞在台灣周圍環流的多股勢力,以及島嶼內部的政治造成這樣的台灣國格的「楚門的世界」:
一、中國不同意「中華民國」和「台灣」成為國家,而中華民國又不同意「台灣」成為國家。
二、國際間的利益:上個世紀末歐美國家努力要經貿中國,並使中國「正常化」(加入資本主義體系),不願意拂逆中國。
三、「民族國家」在歷史上為禍,在二戰時達到高潮,以致於知識分子視國家為仇敵,人民為弱者。而國民黨政權在台50年的威權治理恰恰印證了這點。反過來國民黨政權又轉而奉承一、二項,中國,接著歐美的立場,不需要國格也能維持其島內政權的正當性,讓島民以為自己很「正常」。
四、島內不喜歡「台灣為名」的知識分子,又藉由這樣的歷史潮流,順勢批判「台灣」成為國家的「危險」。
這一連串的恐懼,恐懼敵人、強權,恐懼「國家」這個詞彙,恐懼不夠進步,三恐合一,造成台灣人不敢也不願意談台灣的國家和主權的問題。但是我們需要這樣被「恐懼」的修辭綁架嗎?幾近於某種 phobia….
一旦把「國家」對立於「人民」,恰恰宣告人民的失能,違反民主的信念。我們是陷入國家 phobia ,還是拿回定義國家的詮釋權,掙脫恐懼的桎梏?!我們是要等著國際情勢來改變我們的「現狀」,還是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 負責任地思考自己的未來如何和自己的信念同步更新…..
台灣教授協會將舉辦「更新主權的想像/實踐當代的獨立」學術研討會,當做二十一世紀初我們送給下一代的禮物。
這個研討會分作三個層次:一、國家的政治經濟路線:一個朝向 社會民主、尊重勞動主權的治理;二、台灣的國際處境,不具有國際法上的國格以及面對中國的危境,受害者不是高官或權貴而是社會最底層的人們,慰安婦和服貿禍貿受波及的勞工都需要被看見。三、the last but not the least 環境弱勢和族群與地方的多元性治理如何和國家主權協商共構。
時間:2016年5月15日(日)上午10:00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台北市濟南路1段2-1號3樓B室)
主辦單位:台灣教授協會
主持人:許文堂|台灣教授協會 秘書長
與談人:
吳志中 ︱ 東吳大學政治系 教授
黃國昌 ︱ 時代力量執行 黨主席
顏建發 ︱ 健行科技大學企業管理學系 教授
賴怡忠 ︱ 台灣智庫 副執行長
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什麼關係?一國的兩區?特殊的國與國關係?一邊一國的特殊國際關係?這不僅牽涉到主觀認定也涉及客觀事實,實然的現狀與應然的法理矛盾。兩岸現狀論述繁多,但加以歸納後主要可以分成三種模式:1. 「台灣主權未定論」2. 「兩岸為各自獨立的國家」3. 「兩岸為分裂國家」。每種模式解決的方法也都有對應的解決辦法,然而如放進國際情勢中來看又增加許多變數。
就外在而言,台/中背後也牽動美、日、東協、歐盟關係,不僅關乎東亞區域和平,也影響世界秩序架構。就內部而言,統獨其實是認同問題,不單是國家認同,而且是認同自由、民主、生活方式的問題。
台海兩岸關係的「維持現狀」暫行架構modus vivendi到底是什麼模式?要暫行多久?何時才能達到合理解決方案?台/中關係不僅是牽涉國際關係,也連帶有社會、經濟層面的關係,台/中關係既簡單又複雜萬端。總統作為國家領導人有責任有義務集合國人意志,準確判斷時局,取得友邦支持,創造國家最大利益。
520將屆之日,台灣教授協會特邀請專家學者各就不同角度分析台灣與中國的關係與影響的因素,供社會參考,也期待新總統新政府能夠開創新局,徹底擺脫虛幻的「九二共識」,使台灣免於一中要脅,成為台灣人民期待的新國家!
主辦團體:台灣教授協會、經濟民主連合、台灣南社
時 間:2016年05月15日(星期日) 15:00
地 點:捷運美麗島車站美麗島會廊二聖廳/穹頂大廳往出口11
主持人:張信堂|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與談人:賴中強|經民連召集人
張復聚|南社社長
陳俐甫|台灣教授協會 執委
民進黨版監督條例,到底有哪些問題?
陳其邁、趙天麟、賴瑞隆委員加油,為民主把關!
你還記得兩年前為了擋下黑箱服貿而爆發的318佔領立院運動嗎?
你還記得為了台灣與中國簽訂協議法制化,經歷的那段「島嶼天光」嗎?
政黨輪替後的新國會,民進黨提出的「兩岸訂定協議監督條例」是否落實民間版立法原則?
【經濟民主連合】監督條例六大主張:
(一)不要張慶忠式備查,要完整國會監督
(二)不要服貿作文比賽,要落實衝擊因應
(三)不要主權談判,要捍衛民主自決
(四)不要一國兩區,台灣不是地區
(五)要民間諮詢會議,落實公民參與
(六)要有溯及條款,解決服貿貨貿爭議
時間:2016年5月1日(日)上午10:00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台北市濟南路1段2-1號3樓A室)
主辦單位:台灣教授協會
主持人:高仁山|台灣經濟研究院 研究員
與談人:
張烽益 ︱ 年金改革大聯盟召集人
呂秉怡 ︱ 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副召集人
林佳和 ︱ 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呂欣怡 ︱ 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過去幾年,世代不正義與經濟傾中重創了台灣社會,台灣薪資成長緩慢,物價、房價過高,壓得人民喘不過氣來,導致青年人才嚴重外流,台灣的貧富差距,所得最高5%與最低的5%比例,在過去14年由32倍多暴增到96倍多,台灣面臨的內部社會經濟問題,簡單講就是「無產階級赤貧化、中產階級無產化、富有階級權貴化」。
對於一些重要施政,人民無感,為何無感?說穿了,就是因為涓滴經濟與政治分配,政黨財團坐地分贓,好的都上層分配了,中下層的連「何不食肉糜」的「糜」都分不到;思其因,顯然台灣在學理上傾向「中間偏左」的社會主義憲政設計已然變質,現實上卻是積極的朝向右派資本主義「劫貧濟富」式的不公平制度發展。在過去台灣經濟奇蹟的年代,台灣中小企業遍地開花,機會較為均等,所有階層都能享受經濟成長的果實,但現今為了追求帳面上的數字成績,政府刻意使資本及資源集中於大財團,導致經濟成長的成果僅集中在少數人身上,而享受到好處的這些人還不見得會在台灣社會及這塊土地上共同分享與承擔責任義務。
當然,拚經濟,絕對不能拚掉下一代的未來,除了世代間的社會福利與稅賦負擔的公平正義外,環境正義也是台灣永續不可或缺的一塊。從高雄後勁到雲林麥寮,我們的自然環境一再一再地告訴我們它病的很重,如果再不積極的去改變我們的經濟發展思維,平衡經濟與環境間的衝突,我們,甚至子孫也終將無家可歸。
520 新政府即將上任,我們再次見證到民主台灣的政權更替,也期待新政府能夠帶來希望、幸福與改變。值此之際,本會邀集有志之士與社會賢達,表達在勞動正義、分配正義、環境正義與居住正義等四領域的想法與主張,據以形成對新政府執政方向的建議。
時間:2016年4月26日(二)17:00-22:00
地點:師大本部‧小禮堂前廣場(台北市濟南路1段2-1號3樓A室)
1949,風起雲湧的一年
國家陷入動盪與內戰
學生青年為社會出來發聲、批判
在師院打造一條民主走廊
要改革,要更好的未來 只可惜在前方等待的並非更光明的未來 而是黨國那白色的恐怖……
2016,我們身處的現在
師大有言論廣場、自由自治鐘、言論自由步道
但社會與校園脫離白色恐怖了嗎
或者像揮之不去的幽靈
纏繞在我們心中
壓制我們的思想
禁錮我們的言語
讓我們自以為自由
在生徒控所的外面
我們試著去緬懷
師院那曾經擁有的
---民主走廊
:: 更多相關資訊 請持續關注師大四六節 粉絲專頁・活動頁面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19152925153318/
時間:2016年4月17日(日)上午10:00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台北市濟南路1段2-1號3樓A室)
主辦單位:台灣教授協會
主持人:陳俐甫|台灣教授協會執行委員兼北區召集人
與談人:
薛化元 ︱ 政治大學台史所教授、二二八關懷總會理事長
林雍昇 ︱ 德國科隆大學法學博士、青平台基金會研究員
朱立熙 ︱ 資深媒體人、「知韓苑」創辦人兼執行長
凌宗魁 ︱ 文史工作者、國立台灣博物館展示組規劃師
台灣歷經兩次政黨輪替,雖有民主選舉表面之程序,卻欠缺實質轉型正義內涵,未真正落實民主政治。長期以來,政治人物高唱民主避談實質的正義,導致諸如二二八事件等社會傷痕仍難以弭平,國族也無法真正團結。究其原因:在於逃避歷史真相、忽略轉型正義,且未能在社會中建立令人民信服的民主價值。
台灣社會是只有政治受害者,卻無政治加害者的不正常社會。歷任政府只談補償、不認賠償,寧願彌補受害者,不肯追究加害者。如此欠缺轉型正義,縱容元凶首惡暢快於體制,豈能撫慰遺族的悲情,絕非後代子孫之明鑑。唯有以公義為基礎的社會,才是發展民主的沃土。
台灣教授協會特別在「展望新時代」系列論壇,安排此一「轉型正義不可少」場次,廣邀各方專家學者,共同盤點當代台灣在歷史、空間、族群中的存在的轉型正義的問題,並借鏡德國對於納粹與東德獨裁專政、南韓對全盧威權政府與光州事件等的處理政策,對新政府與有識者提供建言。
時間:2016年4月10日(日)上午10:00
地點:台大校友會館(台北市濟南路1段2-1號3樓A室)
主辦單位:台灣教授協會
主持人:張信堂|台灣教授協會會長
引言人:
廖福特 ︱ 中研院法律所研究員
王思為 ︱ 南華歐研所助理教授
高仁川 ︱ 台北大法律學院助理教授
與談人:
鄭麗君 ︱ 立法委員
顧忠華 ︱ 全國憲改聯盟召集人
徐偉群 ︱ 中原大學法學院副教授
318太陽花運動所揭露出的重大訊息之一,就是台灣的政治動力和目前的憲法架構是相互扞格的。台灣教授協會長期以來推動的憲政改革運動,在這個轉折的時刻,得到歷史的肯認和推力。2016年大選,中國國民黨的大敗諭示了台灣將成為一個獨立的主體;這是一個不可逆的歷史前進動力,不管是即將上任的政府或是公民團體都無法輕視。
2016年520即將執政的民進黨,曾經承諾了一份憲改清單,民進黨政府將如何兌現,各方矚目。憲法乃國家根本大法,經緯萬端,受限於各種主、客觀複雜因素,改造誠屬不易。唯憲政改革不僅是政治工程,也是激發台灣人民共思願景,並透過民主程序達成共識的過程。台灣在險峻的國際政局中,我們該如何達到「制憲立國」的最終目標,仍需短、中、長程的各種戰略思考與對策,並有賴政府部門和民間社會一同攜手並進。面對再度開啟的「憲改之門」,台灣教授協會邀請多位立委與學者專家共同商議這個攸關國家未來成敗的重大議題,展望台灣新憲的新希望。
01 引言:張信堂
02 引言:高仁川
03 引言:廖福特
04 引言:王思為
05 與談:顧忠華
06 與談:徐偉群
07 與談:鄭麗君
08 Q&A